取消
清空记录
历史记录
清空记录
历史记录
光纤陀螺自1976年问世以来,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是,光纤陀螺在技术上还存在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光纤陀螺的精度和稳定性,进而限制了其应用。主要包括:
(1)温度瞬态的影响。理论上,环形干涉仪中的两个反向传播光路是等长的,但是这仅在系统不随时间变化时才严格成立。实验证明,相位误差以及旋转速率测量值的漂移与温度的时间导数成正比.这是十分有害的,特别是在预热期间。
(2)振动的影响。振动也会对测量产生影响,必须采用适当的封装以确保线圈良好的坚固性,内部机械设计必须十分合理,防止产生共振现象。
(3)偏振的影响。现在应用比较多的单模光纤是一种双偏振模式的光纤,光纤的双折射会产生一个寄生相位差,因此需要偏振滤波。消偏光纤可以抑制偏振,但是却会导致成本的增加。
为了提高陀螺的性能.人们提出了各种解决办法。包括对光纤陀螺组成元器件的改进,以及用信号处理的方法的改进等。
发展现状
光纤陀螺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不仅是科学家热心于此,许多大公司出于对其市场前景的看好,也纷纷加入到研究开发的行列中来。由于光纤陀螺在机动载体和军事领域的应用甚为理想,因此各国的军方都投入了巨大的财力和精力。
目前一些发达国如美、日、德、法、意、俄等在光纤陀螺的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进步,一些中低精度的陀螺已经实现了产品化,而少数高精度产品也开始在军方进行装备调试。
美国在光纤陀螺的研究方面一直保持领先地位。目前美国国内已经有多种型号的光纤陀螺投入使用。以斯坦福大学和麻省理工大学为代表的科研机构在研究领域中不断取得突破,而几家研制光纤陀螺的大公司在陀螺研制和产品化方面也做得十分出色。
日本紧随美国之后,在中低精度陀螺实用化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许多公司都开始批量生产多种中低精度的光纤陀螺。
我国光纤陀螺的研究相对起步较晚,但是在广大科研工作者的努力下,已经逐步拉近了与发达国间的差距。航天工业总公司、上海803所、清华、浙大、北方交大、北航等单位相继开展了光纤陀螺的研究。
根据目前掌握的信息看,国内的光纤陀螺研制精度已经达到了惯导系统的中低精度要求,有些技术甚至达到了国外同类产品的水平。但是国内的研究仍然大多停留在实验室阶段,没有形成产品,距离应用还有差距。所以我们在这方面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RELATED NEWS